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8〕946号),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以“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55/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659;国内邮发代号:46-130,国外发行代号:M8885。    《临床医学工程》刊名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题写。    《临床医学工程》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编号:ZY0849),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编号GD084),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Wanfangdata)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编号06-1063);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Airiti Library(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临床医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0.526。    刊期及出版日: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本刊文章不接排,不转版,方便查阅,方便复印。    欢迎临床医护、医学工程等人士投稿。    优先刊登基金课题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国产JAK抑制剂冲刺47亿美元市场

时间:2025-08-18 15:46:47

近年来,JAK抑制剂作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热门靶点,已成为全球药企竞逐的黄金赛道。最新消息显示,齐鲁制药的JAK抑制剂临床进展已进入III期阶段,有望成为国产第二家获批企业。这一动向不仅意味着47亿美元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将被改写,更预示着中国创新药企在靶向治疗领域的话语权正在提升。

JAK抑制剂:小分子药物中的多面手

JAK-STAT信号通路如同细胞间的"通信兵",当这条通路过度活跃时,会导致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JAK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些异常信号传导,相当于给失控的免疫系统装上"调节阀"。目前全球已上市的7款JAK抑制剂中,艾伯维的乌帕替尼去年销售额达38.5亿美元,相当于每天进账超1000万元人民币。这种"以小搏大"的治疗特性,使其成为药企必争之地。

47亿美元市场的角力赛

根据EvaluatePharma数据,到2026年JAK抑制剂全球市场规模将达47亿美元。当前市场呈现"三足鼎立"格局:辉瑞的托法替布占据先发优势,礼来的巴瑞替尼后来居上,艾伯维的乌帕替尼则保持高速增长。国内市场上,恒瑞医药的艾玛昔替尼已于2023年率先撞线,成为首个国产JAK抑制剂。齐鲁制药此刻加速冲刺,恰似马拉松比赛中第二梯队的领跑者,与头部企业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短。

齐鲁制药的差异化突围

从公开的临床试验登记信息来看,齐鲁制药的QL-1206选择了特应性皮炎作为首要适应症。这个决策颇具战略眼光——相比竞争白热化的类风湿关节炎领域,特应性皮炎市场的现有治疗方案较少,犹如尚未被充分开采的"富矿"。其II期数据显示,患者湿疹面积严重指数改善率达75%,这个数字相当于每4名患者中就有3人获得显著疗效。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药物采用了选择性抑制JAK1亚型的策略,这种"精准打击"的设计可能带来更好的安全性表现。

国产第二家的含金量

在创新药领域,"国产第二家"绝非简单的跟随者定位。从审批角度看,第二家获批企业通常能享受比首仿药更长的市场独占期;从商业转化来看,恒瑞已经完成的市场教育将为后来者铺路。行业分析师指出,JAK抑制剂市场的"窗口期"正在收窄,齐鲁制药若能在2025年前获批,仍可抢占超10亿元的国内市场份额。这就像智能手机行业的5G换机潮,错过关键时间节点就意味着要与更多竞争对手分食存量市场。

本土药企的技术进化

齐鲁制药的研发管线显示,其JAK抑制剂项目采用了晶体形式专利保护策略。这种在分子结构层面构建"技术护城河"的做法,反映出本土药企已从单纯的me-too创新转向更高阶的改良型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同步布局了外用凝胶剂型,这种"内外兼修"的产品组合策略,正在成为应对集采压力的新范式。正如某临床专家所言:“当口服制剂面临价格战时,局部用药可能成为利润的避风港。”

站在全球视角来看,JAK抑制剂赛道的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较量,正在演变为临床开发策略、专利布局智慧与商业化能力的综合比拼。齐鲁制药的这次冲刺,或许将成为中国创新药企从"跟跑者"向"并行者"转型的又一个生动注脚。随着更多本土企业加入战局,这场关乎47亿美元市场的博弈,注定会写下更多令人期待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