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8〕946号),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以“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55/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659;国内邮发代号:46-130,国外发行代号:M8885。 《临床医学工程》刊名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题写。 《临床医学工程》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编号:ZY0849),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编号GD084),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Wanfangdata)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编号06-1063);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Airiti Library(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临床医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0.526。 刊期及出版日: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本刊文章不接排,不转版,方便查阅,方便复印。 欢迎临床医护、医学工程等人士投稿。 优先刊登基金课题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攻克"癌症之王":KRAS靶向治疗新突破
时间:2025-08-15 10:10:35
在医药科技领域,挑战"不可成药"靶点一直是药物研发的圣杯。以KRAS G12C为例,这个被称为"癌症之王"的突变蛋白在过去40年间让无数科学家铩羽而归——其表面光滑如镜,缺乏传统小分子药物结合的口袋,细胞内GTP浓度更是高达毫摩尔级别,使得竞争性抑制剂难以立足。但近年来,随着创新策略的突破,这个顽固靶点正逐渐被攻克,为肺癌、结直肠癌等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曙光。
小分子抑制剂的破冰之旅
2013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发现犹如黑暗中的灯塔,研究人员在KRAS G12C蛋白的Switch-II区域发现了一个可诱导的变构口袋。这个口袋仅在突变体中存在,为选择性靶向提供了结构基础。基于此,全球首款KRAS G12C抑制剂sotorasib于2021年获批,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客观缓解率达32.2%,堪称从"不可成药"到"可成药"的里程碑。我国自主研发的戈来雷塞(glecirasib)则通过共价结合突变位点的半胱氨酸残基,将KRAS锁定在失活状态,其胃肠道毒性更低,在结直肠癌单药治疗中展现出29.1%的缓解率,被业界视为潜在"同类最佳"分子。
但小分子抑制剂面临天然局限:如同用胶带暂时封住漏水管道,肿瘤细胞会通过EGFR等通路激活补偿性信号,导致结直肠癌患者单药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4-5.6个月。这促使研究者转向组合拳策略——将KRAS抑制剂与西妥昔单抗等EGFR靶向药联用,在III期临床试验中使客观缓解率提升至34%,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6.9个月。
PROTAC技术的降维打击
相较于传统抑制剂"堵住锁眼"的作用方式,PROTAC技术更像是给细胞配备"分子粉碎机"。这种双功能小分子一端结合靶蛋白,另一端招募E3泛素连接酶,给KRAS蛋白贴上"降解标签",使其被蛋白酶体彻底分解。哈佛团队开发的全球首个KRAS G12C靶向PROTAC分子虽因活性不足暂未进入临床,但其意义堪比"登月第一步"——首次验证了降解KRAS的可行性。耶鲁大学后续研究则通过优化分子结构,使降解效率提升数十倍。
PROTAC的优势在于能清除整个蛋白而非仅抑制功能,理论上可克服突变导致的耐药性。但这项技术目前仍面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挑战,已获批的KRAS抑制剂均为口服制剂,而PROTAC分子通常需要静脉给药,便利性上存在代际差距。不过科学界普遍认为,随着递送技术的进步,这类"分子铲车"有望在未来5-10年带来治疗范式变革。
RNAi疗法的精准狙击
在KRAS靶向策略中,RNA干扰(RNAi)技术扮演着"基因剪刀"的角色。通过设计特定的小干扰RNA(siRNA),可精准降解KRAS G12C的mRNA,从源头上阻断突变蛋白的合成。这种方法不受蛋白结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所有突变亚型,且不易引发反馈性通路激活。目前已有研究通过纳米载体将siRNA递送至肿瘤组织,在胰腺癌模型中显示出显著抑制效果。
多管齐下的未来格局
面对KRAS G12C这个复杂靶点,现阶段最现实的策略是"三线并进":已获批的小分子抑制剂快速惠及患者,PROTAC技术解决耐药性难题,RNAi疗法提供长远的根治可能。临床数据显示,KRAS G12C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占比约11.3%,在结直肠癌中占3%,每年全球对应患者超过10万人。这些创新疗法不仅填补了临床空白,更重塑了"不可成药"靶点的研发范式——从单一化合物筛选转向多模态技术融合。
随着诱导变构、蛋白降解等平台的成熟,KRAS靶向策略正在形成完整的技术谱系:对于急性症状控制,小分子抑制剂起效更快;对于耐药突变累积的晚期患者,PROTAC可能提供更持久的获益;而RNAi则有望实现预防性干预。这种分层解决方案,或许正是攻克其他"不可成药"靶点的通用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