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8〕946号),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以“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55/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659;国内邮发代号:46-130,国外发行代号:M8885。    《临床医学工程》刊名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题写。    《临床医学工程》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编号:ZY0849),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编号GD084),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Wanfangdata)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编号06-1063);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Airiti Library(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临床医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0.526。    刊期及出版日: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本刊文章不接排,不转版,方便查阅,方便复印。    欢迎临床医护、医学工程等人士投稿。    优先刊登基金课题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神经科学新锐获1亿美元融资

时间:2025-07-30 14:11:03

在生物医药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治疗的新锐企业近日宣布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赛道。这笔里程碑式的融资不仅刷新了该领域早期融资纪录,更标志着资本市场对神经科学创新疗法的信心投票。

破冰之旅:为什么CNS领域需要新玩家?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涵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症、抑郁症等重大疾病,全球患者超10亿人,但现有药物有效率不足50%。传统药企因研发周期长(平均12年)、成功率低(临床阶段失败率超90%)逐渐收缩战线,这就像试图用渔网捕捉空气中飘散的蒲公英——看似目标明确,实则收效甚微。而本次获得融资的企业独创的神经可塑性调控平台,通过模拟大脑自我修复机制,将药物开发周期压缩至5-7年,临床前数据展现出的疾病修饰潜力,让投资者看到了破局的可能。

技术解码:1亿美元背后的科学含金量

该公司的核心技术聚焦于近年来突破性的表观遗传编辑技术。简单来说,就像给基因安装智能开关,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精准调控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其先导药物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在动物模型中成功将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提升300%,这个效果相当于把逐渐熄灭的烛光重新拨亮成火炬。本轮领投方红杉资本医疗合伙人透露:仅这项技术的专利壁垒就构建了至少5年的市场独占期。

资本逻辑:为什么是A轮就达亿元级?

在生物医药融资趋冷的2023年,这个案例显得尤为特殊。数据显示,全球CNS领域A轮平均融资额仅为3500万美元,本次交易却达到行业均值的2.85倍。深创投健康基金负责人用金字塔原理解释:底层是扎实的15项国际专利,中层是跨国药企出身的创始团队(核心成员曾主导过3个CNS药物上市),顶层则是布局完整的6条管线。这种立体化优势让投资人甘愿支付溢价,就像收藏家争相竞购未完成的达芬奇手稿——看中的是未来升值空间。

临床推进:融资将如何改变治疗格局?

资金将主要用于三大方向:

  1. 加速主攻药物进入II期临床(预计2024Q2启动)

  2. 建设AI辅助的血脑屏障穿透技术平台(突破率提升至传统方法的8倍)

  3. 拓展精神分裂症基因疗法管线

首席科学官打了个比方:现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就像用消防水枪浇花,而我们正在研发的是带GPS定位的滴灌系统。这种精准医疗思路,可能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行业平均的60%降至20%以下。

生态构建:跨国药企已开始围猎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出现了辉瑞、罗氏等巨头的战略跟投。这种产业资本提前卡位的现象,在业内被称为许可证交易前移。就像足球俱乐部青训营挖苗子,大药企正将投资触角伸向临床前阶段。据内部人士透露,某TOP10药企已开出3亿美元预付款+7亿美元里程碑的潜在合作条款,只待首个临床数据揭盲。

站在神经科学爆发的前夜,这笔融资或许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注脚。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CEO的回答意味深长:我们不要做昙花一现的独角兽,而要成为改变治疗范式的领头羊。随着资金到位,这家公司计划在2024年将团队规模扩大200%,并在苏黎世设立欧洲研究中心,真正开启CNS治疗的全球化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