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8〕946号),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以“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55/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659;国内邮发代号:46-130,国外发行代号:M8885。 《临床医学工程》刊名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题写。 《临床医学工程》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编号:ZY0849),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编号GD084),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Wanfangdata)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编号06-1063);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Airiti Library(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临床医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0.526。 刊期及出版日: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本刊文章不接排,不转版,方便查阅,方便复印。 欢迎临床医护、医学工程等人士投稿。 优先刊登基金课题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科学应对晕动症指南
时间:2025-07-09 11:20:47
暑假是出行的高峰期,但晕车、晕船、晕机等问题常常让旅途变得煎熬。据统计,约30%的人群曾因晕动症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本文将结合科学原理与实用技巧,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应对指南。
晕动症的根源:感官冲突的科学解释
晕动症的本质是大脑接收到的信息矛盾:眼睛看到的静止画面(如车内书本)与内耳前庭感受到的颠簸运动信号无法匹配。这种冲突会触发自主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导致头晕、出汗甚至呕吐。先天内耳平衡敏感者更易出现严重症状。
药物干预:精准用药是关键
晕动片是临床常用药物,通过镇静和抗眩晕作用缓解症状。建议乘车前20分钟服用1片,4小时后可追加,但24小时内勿超4片。需注意青光眼、心脏病患者禁用。对于儿童或药物不耐受者,可改用生姜制品——研究显示其姜辣素能抑制胃肠蠕动,减轻恶心感。
交通工具适配策略
不同交通工具需针对性调整:
飞机:选择机翼附近靠窗位,此处颠簸感最弱。起飞前在口罩内衬鲜姜片,抵消机舱异味刺激。
汽车:副驾驶位优于后排,视野开阔能减少感官冲突。空调出风口朝向面部,保持空气流通。
轮船:中层船舱稳定性最佳,浓茶中的茶多酚可调节前庭功能,航行时每小时饮用200ml为宜。
火车:逆向行驶座位易诱发症状,建议面朝前进方向就坐,避免阅读手机。
非药物急救技巧
当突发症状时,可尝试:
1.按压手腕内关穴(距腕横纹三指处),药用胶布固定增强持续刺激;
2.橘皮精油喷雾能瞬间清醒头脑,将新鲜橘皮对折挤压喷射鼻腔;
3.戴降噪耳机播放低频音乐,通过听觉信号重置平衡感知。
长效预防:从生活习惯入手
出行前24小时应避免高脂饮食,空腹或过饱都会加剧症状。伤湿止痛膏贴肚脐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提前调节自主神经。长期训练前庭功能也有帮助——每天闭眼单脚站立3分钟,逐步提升平衡耐受性。
晕动症虽常见,但通过科学认知和系统应对,完全能实现舒适出行。记住这份指南,让暑假旅程不再被晕车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