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8〕946号),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以“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55/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659;国内邮发代号:46-130,国外发行代号:M8885。    《临床医学工程》刊名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题写。    《临床医学工程》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编号:ZY0849),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编号GD084),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Wanfangdata)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编号06-1063);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Airiti Library(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临床医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0.526。    刊期及出版日: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本刊文章不接排,不转版,方便查阅,方便复印。    欢迎临床医护、医学工程等人士投稿。    优先刊登基金课题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025新规破解创新药进院难

时间:2025-07-03 16:56:44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研发在政策扶持下取得显著进展,但部分医疗机构因药占比考核压力,导致高价创新药面临“进院难”问题,患者不得不辗转院外购买。这一现象不仅阻碍了创新成果转化,也影响了患者及时获得前沿治疗。2025年最新政策明确要求,医疗机构不得以药占比为由限制创新药使用,这一规定直击行业痛点,为创新药临床应用扫清制度障碍。

药占比考核的历史作用与现实矛盾

药占比(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考核曾是医改重要工具,旨在遏制“以药养医”,通过降低药品费用占比,提升医疗服务价值。例如,改革后部分医院药占比从40%降至30%,医务人员技术劳务收入显著增加。但这一机制在创新药领域逐渐显现副作用——由于创新药单价较高,一盒肿瘤靶向药可能占单个病例药费的50%以上,医院为达标可能选择性减少采购,形成“考核达标却牺牲患者利益”的悖论。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曾反馈:“新型免疫疗法药物年费用超20万元,开10个处方就可能突破科室药占比红线,我们只能建议患者去合作药房自费购买。”

政策破冰:双重保障机制落地

新规通过“禁止限制+数据赋能”组合拳破解困局。一方面,国家医保局明确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在2025年2月底前完成用药目录调整,严禁以医保总额、药占比等为由影响创新药进院,违者将面临考核问责。另一方面,政策同步开放医保数据支持研发,例如通过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分析疾病谱和临床需求,帮助药企精准定位研发方向,从源头提升创新药与临床需求的匹配度。山东省更率先出台配套文件,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创新药绿色通道”,对临床急需品种实行“即报即审”,缩短进院周期至30个工作日内。

产业链影响:从研发到应用的连锁反应

这一政策调整正在重塑医药行业生态。对于研发端,药企获得更明确的市场准入预期,某生物制药企业高管表示:“过去创新药上市后平均需18个月才能进入主要医院,现在政策保障下有望缩短至6个月。”对于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优化后,北京某医院试点将创新药使用纳入绩效考核加分项,而非简单计入药占比分母。患者端则直接受益——以PD-1抑制剂为例,政策实施后某省三甲医院配备品种从3个增至7个,患者院内获取率提升60%。

长效治理的关键:动态平衡机制

要真正实现政策目标,仍需建立更精细化的管理工具。部分省份探索的“创新药单独核算”模式值得关注:将创新药费用不计入常规药占比考核,但同步建立处方合理性评估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审核超适应症使用行为。此外,商业健康险的衔接也至关重要,目前已有16条专项措施推动创新药进入商保目录,通过多元支付分担费用压力。正如政策制定者所言:“改革的本质不是简单取消考核,而是构建更科学的评价维度,让好药既能用得上,又不会被滥用。”

这一政策转变标志着我国医药政策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早期“一刀切”控费,到如今区别对待普通药品与创新疗法,反映出卫生治理理念的升级——在控费与创新之间,终于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