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8〕946号),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以“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55/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659;国内邮发代号:46-130,国外发行代号:M8885。    《临床医学工程》刊名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题写。    《临床医学工程》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编号:ZY0849),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编号GD084),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Wanfangdata)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编号06-1063);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Airiti Library(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临床医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0.526。    刊期及出版日: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本刊文章不接排,不转版,方便查阅,方便复印。    欢迎临床医护、医学工程等人士投稿。    优先刊登基金课题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以患者为中心:医疗行业的未来趋势解析!

时间:2024-12-27 10:44:01

在医疗领域,“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成为现代医疗服务的核心。这一理念不仅强调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关注患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是“以患者为中心”,它又是如何影响医疗实践的呢?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逐渐应用于临床医疗和健康照护中。1983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湖岸地区医疗中心首次将这一概念付诸实践,标志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正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此后,该模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在于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其个体化需求。这意味着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提供专业的医疗技术,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背景和个人偏好。通过这种方式,医疗服务不再是单向的技术操作,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患者在其中扮演着积极参与的角色。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医生通常会以患者的“参与积极性”为中心。研究表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诊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患者只是被动接受医疗服务,盲目附和医生的建议,往往会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会尽力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许多医疗机构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持。例如,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PCMH)就是一种由信息系统支撑的先进医疗模式。它旨在建立强健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追求更好的健康、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及更低的成本这三大目标。这种模式下,患者的需求和偏好被更加重视,医疗服务也变得更加高效和个性化。

在实际运作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这不仅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此外,该模式还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的评估和综合的治疗。

除了技术和流程上的改进,“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还需要政策和文化的支持。在一些国家,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这一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医疗机构也在不断探索符合本国文化背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以期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仅是医疗服务的一种新模式,更是对传统医疗服务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倡导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人文关怀,实现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未来医疗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