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报刊〔2008〕946号),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以“服务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工程人员”为办刊宗旨。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55/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4659;国内邮发代号:46-130,国外发行代号:M8885。 《临床医学工程》刊名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题写。 《临床医学工程》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编号:ZY0849),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编号GD084),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Wanfangdata)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编号06-1063);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Airiti Library(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临床医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0.526。 刊期及出版日:月刊,每月15日出版 国内发行: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订阅零售:全国各地邮局(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本刊文章不接排,不转版,方便查阅,方便复印。 欢迎临床医护、医学工程等人士投稿。 优先刊登基金课题论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结论部分怎么样写?结构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4-05-22 10:44:44
“结论”作为论文的精髓部分,不仅凝聚了作者的研究心血,更是其学术思考与洞察力的集中展现。因此,对于如何精准、有力地撰写结论部分,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结论的基本内涵及其逻辑要素的构成。
一、对结论的基本认识
结论,顾名思义,即是正文研究内容的归结与论断,它占据了论文三要素(问题阐述、方法论述、结论呈现)中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讲,论文的结论应当是对前文研究问题的深度回应与解答。
在不同学科领域,对结论的撰写要求也各有差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学以及医学等领域的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其观点往往处于一种渐进明晰的状态,因此这些学科对于结论的撰写并无硬性规定。而在人文学科中,由于研究观点通常是预设且明确的,结论更多地是对这些观点的再次确认与强调,故而人文学科亦不强制要求撰写结论。然而,社会科学则处于这两者之间,它融合了自然科学的数据分析与人文科学的主观阐释,从而对论文结论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社会科学中的定量研究中,其结论部分的规范性要求最为严格,逻辑要素也最为完备;相较之下,定性研究的结论规范性则稍显宽松。
为了提升论文的整体规范性,我们建议作者在撰写各类学科的论文时,都应重视结论部分的撰写。一个精心构思的结论,不仅能够帮助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论文,还能够通过遵循通用的写作规范,增加论文被学术界认可的机会。
二、结论部分的逻辑要素解构
依据学科类别的不同,论文结论的逻辑要素也会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学和医学等领域,结论的逻辑要素主要包含内容的总结以及对数据结果的推论(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包含)。这些领域的结论虽无固定格式,但在撰写过程中需确保结论与论文引言部分提出的问题保持高度对应性。
(2)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定量研究的结论则包含更为复杂的逻辑要素,如内容的总结、基于结果的理论推论(需考虑与现有文献的一致性及其创新性)、政策层面的推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在进行推论时,定量研究特别强调论文观点与既往文献的关联性,以及所得数据结果对政策制定的潜在价值。
(3)对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其结论的逻辑要素包括内容的总结、观点的理论推论以及政策的推论。由于定性研究不依赖于量化数据,而是直接得出研究观点,因此要求作者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
(4)在人文学科的思辨类论文中,结论部分则主要包括内容的总结与观点的重申,其结构同样较为灵活,无固定模式。
综上所述,尽管各类论文的结论部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以内容总结作为共同的逻辑起点。随着第二个逻辑要素的展开,不同学科论文之间的差异开始显现,如自然科学更注重数据结果的推论,而社会科学中的定量研究则涉及更多层面的理论与政策推论。
三、结论部分的撰写要旨
结论作为论文的压轴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明确而有力的结论,能够显著增强读者对研究的信任度与认同感。在撰写结论时,作者应牢记以下两个关键点:
(1)结论的核心在于凝练并凸显研究观点。无论结论篇幅长短,清晰明确地表达研究所得出的核心观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结论撰写的首要任务。
(2)在撰写论文结论时,应确保涵盖所有必要的逻辑要素。在修改过程中,还需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灵活调整结论的结构与内容,以确保逻辑要素的完整性与学科适应性。